第三百六十二章 汜胜农书(五)
书迷正在阅读:白莲替身他人设崩了[穿书]、始乱终弃了太子以后、诱逃(高H 1v1)、甜妻若水、离婚后,妈咪马甲飒爆了、融爷的仙妻光芒万丈、抱错假少爷团宠而不自知(穿书)、超级战医、花心男主的备胎我不当了(重生)、一不小心攻略了起点渣男(穿越)
李孟羲本以为马骨只起到在给种子上药衣的时候,起到只是附着剂的作用,可是,本着对先贤学问的尊重,李孟羲在看到溲种法最后一点时,最后一句提到,用马骨牛骨等粉末可以提升作物的抗旱能力。 李孟羲奇怪极了。 这到底,是不是微量元素的作用呢。 只有等以后试试了。 继续翻页,再后,区田法。 区田法大致是合理密植,自汉之后,方有地垄的概念。 一垄一垄,就是种地时,把麦子种一行一行的。 “汤有旱灾,伊尹作为区田,教民粪种,负水浇稼。” 区田法,田间有明显的水道,这样,用水浇灌庄稼之时,水就自动顺着垄从第头流到地尾。 只此一法,让浇水变得有效率的多了。 若无田埂,水浇之后,只会漫开不远,得挑着水桶,一点一点的浇。 区田法,田中有埂,一桶水,从田这头,水顺着地,可以流到田那头。 效率提升何止十倍。 “区田以粪气为美,非必须良田也。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,皆可为区田。” 所谓的粪气,李孟羲猜测,指的是光照,庄稼种植的密了,会遮挡光线,反而影响庄稼生长。 所以,中原地区,种植方式,经历了密植,到稀植,再到合理密植,稠密得当。 在汉时,种植方式已发展到合理密植的程度。 区田不耕旁地,庶尽地力。凡区种,不先治地,便荒地为之。 “以亩为率,令一亩之地,长十八丈,广四丈八尺;当横分十八丈作十五町;町间分十四道,以通人行,道广一尺五寸;町皆广一丈五寸,长四丈八尺。” 此处,涉及到很专业的田地分垄知识。 以一亩为标准,一亩地,长十八丈,宽四丈八尺,至于书中所写的横垄纵垄,李孟羲觉得,横竖都行。 想及前世,麦子一垄一垄的,从地这头到地那头,一垄到底。 这样,施肥浇水,也方便的很。 “尺直横凿町作沟,沟一尺,深亦一尺。积壤于沟间,相去亦一尺。尝悉以一尺地积壤,不相受,令弘作二尺地以积壤。” 在地中,横凿为沟,沟倒是无所谓,沟挖出之后,把两边的土,堆成土垄。 “种禾黍于沟间,夹沟为两行,去沟两边各二寸半,中央相去五寸,旁行相去亦五寸。” 一处田沟,种麦子两行。 此处,不一定。 如果是三辕耧车,能种三行。 合理密植,要点便在于此。 以垄和沟把作物大致区分开。不至于过密。 然后,沟和垄中,作物就种的密一点,以保证整片田地作物密度。 如此,便能疏密均匀。最大程度提高田地利用率。 至此,作物的种植方法,达到了最优。 哪怕到了后世,二十一世纪,种子播种依然是一行一行的,哪怕农业生产全用高科技的美帝,作物也是种成一行一行的。 因为,这是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了。 “一沟容四十四株。” 做不了,农业生产,没办法精确到棵。 只能大致保持一定的植株密度。 “一百合万五千七百五十株。种禾黍,令上有一寸土,不可令过一寸,亦不可令减一寸。” 何谓之不可过令一寸,如果,精耕细作,把田地修的方棱四正。 麦子一排排种的跟树林一样,自然能做到,一排排丝毫不乱。 但,农业生产,在李孟羲看来,以古代的生产条件,农业生产,大致还是粗放型的。 粗放型耕种方式粮食产量巨大,精耕细作,虽然,亩产会提高,但是,单位劳动时间,收获的粮食,比不过粗放型耕种的收获多。 在古代,过度的精耕细作,性价比太低。 “凡区种麦,令相去二寸一行。一行容五十二株。一百凡九万三千五百五十株。麦上土令厚二寸。” “凡区种大豆,令相去一尺二寸。一行容九株。一百凡六千四百八十株。” 大豆,是指黄豆,大豆应该……大豆根系发达,而麦子根系浅,因此,这两种作物的种植方法,应该是不一样的。 麦子可以用耧车,直接用牛拉着耧车,直接一排过去。 一趟种够一耧。 而黄豆,不能用耧车种,如果像麦子那样,用耧车去种,那么,种的就太密了。 黄豆应该是,拿着锄头,隔一段距离,用锄头刨一个坑。坑里,丢个两三颗黄豆,然后,锄头顺便把坑填上。 黄豆是一个坑一个坑种的。 黄豆和麦,根系一个深,一个浅,植株长成之后的体量也不同,黄豆秧子一大片,麦子直上直下的一根。 因此,两种作物,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。 这就决定了,种植方式的不同。 “区种荏,令相去三尺。 胡麻相去一尺。 区种,天旱常溉之,一百常收百斛。” 胡麻,即是芝麻。 是张骞通西域的时候,从西域带回来的农作物。 芝麻非是粮食作物,而是经济作物。 芝麻可以榨油,榨油剩下的油饼,又是喂养牲口的绝佳饲料。 汉代植物油压榨技术不太成熟,但无妨。 李孟羲知道该怎么压榨植物油。 比较难做的是液压机。 而或许容易做的,是杠杆榨油机。 如果有一个十倍力臂的杠杆,那么,人打出一百牛的力量,就能施加给油料一千牛的力量。 力量若不够,那就再加长杠杆,总能把油榨出来的。 芝麻油,可老香了。 人间美味。 “上农夫区,方深各六寸,间相去九寸。一亩三千七百区。一日作千区。” 也不知,汉代的农学家,是如何把一亩地分出三千七百个种植区间的。 难道,真的是一个一个数的吗。 把田地,精确划分千万个种植区间,好像,只有在无土栽培这种高效率的规模化种植中,才能做到。 无土栽培的模具,上边一棵一棵菜,就像标本一样整齐。 看到此处,李孟羲确定了一件事。非是西方有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方式,东方一样有,汉末也一样有。 不然,无法解释古代农学家是出于何种目的和动力,把田地区分成千万个区间来研究的。